住在布拉格,除了美景之外,布拉格便宜又便利的大眾交通工具真是值得誇讚,即使布拉格外圍的小城鎮,及森林郊外的區域都有公車可以到達。對大學還沒畢業就拿到駕照、車齡已經十幾二十年的我來說, 不用開車,可以在旅途中放空,真是舒服的享受。至於為什麼會有租車的念頭,一是是因為我的貓咪,二是為了採菇菌(牛肝菌) 。

   

歐洲地大,一個點到另個點的距離很長,帶貓咪旅行,能把貓咪的貓砂帶著比較放心;再者採菇菌競爭,大家都到的了的車站的附近森林競爭者多;大眾交通到不了的,相對競爭者較少,於是每次火車飛嘯過一大片森林,就恨不得能從火車上跳下來。逐漸的又開始有熟悉的、想開車的念頭。

但開車,
交通號誌、開車習慣、路況的不熟悉都是先要克服的心理障礙至於租手排車原因,除了便宜就是“給熬”。在捷克,手排車很普遍,但遊客大多租的還是自排車,因此手排車相對便宜許多。離上一次開手排車應該有10多年了,當時開了九人座的手排,載了一群志工到去一起去災區服務,記憶中是駕輕就熟的,仗勢著自己對機械的天賦,“給熬”的覺得"車感"應該很快就回來了,就是想嚐試看看。於是驚魂從此開始。

 

 

 

 

租了車,開出停車場首先找不到倒退檔,明明寫在那,就是換檔換不過去,後退不了,只好往前開,想說回到家再想辦法。

最驚嚇最沒有算到的是,要克服布拉格丘陵地的上上下下上坡的路面

停車場出去就是小巷,第一個紅綠燈停下來,綠燈只有3秒鐘,需右轉後上橋。我的車就是停在紅綠燈前的第一台車,且是上坡路面。停在這紅綠燈前,一開始為了克服上坡,不是離合器放的太快,就是油門踩的太快,於是車子不斷熄火不斷熄火。。。,整個卡在路上,後面排了一長串的車,看著紅燈變綠燈,綠燈又變紅燈,開始不耐煩起來,喇叭聲按的此起彼落,恨不得作出一首交響樂。而這時,我的心裡只有《吶喊》這幅圖畫...NO...!!

 

挪威表現派畫家愛德華·孟克的 《吶喊》


會開手排車的人就知道,換檔後“放離合器”及“踩油門”需在對的時間、某種程度的同時進行,才能順利上坡。

這時,逼的洋人要下去指揮交通,租來的車還找不到三角錐在哪。其實當它一直熄火時, 我一度想逃進"車子壞了"的藉口裡,但慌亂中還是保有理智,"總不能永遠卡在這裡吧,我們還要去渡假咧!"。我把嚐試發動的車子的動作慢下來,先感受熄火的模式,然後確定"是我自己的問題,車子沒壞",我這樣告訴洋人。

 

在一陣陣的慌亂中,雖然逼宮的叭叭聲慢慢停下來,但從我身邊飛嘯而過的車子,眼中無不射出強光,打在我身上。慌亂仍然持續,我再強逼自己慢下來, 一直吸氣一直吸氣,一試再試,感受排檔後要怎麼放離合器,為什麼一放離合器就熄火、放了離合器動力的細微轉變,何時踩油門...,漸漸的,終於勉強的克服了上坡路,把車子開上橋,上了平的橋面後,終於用離線導航開回家。

 

回到家,在路邊找到了一個捷克人,他試了半天也不知道如何倒退,後來,不愧是捷克車加捷克人,像是記起什麽似的,他把排檔桿先往下壓,終於可以換到R檔。然後,趁洋人上樓去接包子(貓咪)下來的時間,再逼迫自己在附近高高低低的路面的巷弄中練習了幾趟,終於感覺慢慢回來。

上了路之後, 只要是上坡路紅綠燈前的,還是有好幾次啟動熄火。好不容易上了高速公路,一路平坦,但越來越不對,因為冷氣始終不冷,在30幾度的嚴熱天氣下,送出的的風還是暖風,熱到包子開始像狗一樣哈氣,他從來沒有這樣,我看了心急如焚,已經開了快50分鐘 後又開回去租車公司換車。(回去換車,櫃檯的人才跟我們說那台車是skoda 新的model,出過很多這樣的問題(沒冷氣))。

換了一台並升級到房車,全新的Skoda Fabia,另個問題來了– 我不知道要怎麼啟動引擎,因為有鑰匙卻沒有鑰匙插孔(再次吶喊…)在方向盤的旁邊的確有一個start按鈕,按了按鈕可以啟動電源,就是沒有啟動車子,也沒有冷氣

正在掙扎之際,看到一個年輕人正要把他租的車子開走,鼓起勇氣,趕緊去敲敲他的窗戶,硬把他攔截下來,請他下來幫忙看冷氣。

他很熟練的發動車,且一發動冷氣馬上就來,但因他動作太快,我甚至還沒有發現他如何發,還厚著臉皮問他車子怎麼發動。

原來按下啟動按鈕,還要同時踩離合器。

這時才想起,不管R檔和啟動,之前作功課時都隱約看過,只是資訊太大量,無法一一記得。幸運的是,換了這台開起來順手多了,車感漸漸都回來了,覺得手排車和車子的感覺很親近。終於抵達這個假期的住宿小屋,包子超喜歡,屋況比照片上看到的還要好很多,一晚只要800塊台幣左右;屋主又親切又熱心。這個小木屋,屋子乾淨又特別,走到三樓,門外有個小陽台,還可以從這直接走進森林裡面去。我們也在這個小假期裡採到了期待已久的牛肝菌。

 

    

回想整個過程,不禁自嘲,人年輕時作儍事會被說"瘋狂",文字之外有某種程度的正面意函和包容;到了中年好像就沒有資格再作"儍事",因為歲月應該讓人累積了經驗、累積了對自己斤兩的認知;同時也臣服在社會、職場對"成功"的期待。(想像,你在職場對老板說,不好意思,我作了件"儍事"…)。所以,要有偵側環境、辨識風險的能力,不能再作儍事,只能作判斷後正確的事,否則會落入"沒有規劃能力""不會解決問題"的坑。

然而,
了解自己、熟悉於既有的模式,也太思慮正確,有時卻又會覺得不太對勁,因為夜深人靜會看到、聽到所謂"走出舒適圈"的說法,或許是因應外面變化太快的世界等等,不管是為什麼原因,既然是舒適圈之外,就有可能是未知,有可能是自己掌控之外的狀況(想想卡在路上的我,心裡哀號著,不行不行…我做不到我做不到…)。年紀越大,越難將自己放在未知、看起來會顯的愚蠢、沒有效率的新事物裡,對成年人來說,是要對自己很大的妥協的。

記得在當人資主管時,
常看到標準自傳內容之一是"我喜歡嚐試新的挑戰"。之所以叫"新",該是沒有你的指紋、氣習的事物或環境,很難或無法透過已有的經驗,去延伸預測或學習,至於有多"新",就看對自己標準了。接觸、學習新事物,除了吃喝玩樂之外,其實不是那麼浪漫的事,也不是件一定會快樂的事,沒有很清楚、很強烈的動機,很難作的到(不管動機在別人看來多麼奇怪,採菇菌?)。

最好再有一個願景的期待。克服了第一次上路之後,生活變的彈性而自由,行動的選擇性突然開闊,不管是安排別人的行程或自己的行程,都沒有限制,有種變強大的感覺,這種自在,對我來說是很大的回報。所以了解自己最重要,如果只為走出舒適區而走,
嘗試?冒險?不再熱血的年紀或心境,就不要再為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