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的美麗與哀愁_在捷克看台積電的德國建廠

台積電董事會通過在德國德累斯頓建廠
取自法廣 RFI

在台積電宣布在德國德勒斯登建廠8/8的隔天,捷克的反對黨的議員Patrik Nacher(ANO),在X上嘲諷曾訪問台灣的眾議院議長艾達莫娃 (Markéta Pekarová Adamová),
「捷克的政治人物去台灣,德國的政治人物去中國,台灣把工廠蓋在哪? 德國!」,
當天,一篇文章題為:

反對派抨擊韋德齊艾達莫娃,台灣人在德國設晶元廠」(韋德齊Miloš Vystrčil 為2020年訪問台灣的捷克參議院議長)

描述台積電建廠的決定,包括投資案相關的投資公司,投資金額和德國政府的補助金額,並指出,「想想以捷克目前的公共財政狀況,要在類似的投資去籌到超過1200億克,至少是不太可能的。」。
該文也引用該人的嘲諷文,寫到,
ANO(捷克反對黨)認為艾達莫娃訪問台灣是沒有必要且適得其反的,因為德國政治人物訪問中國共產黨,還不是得到了投資」。

2020202120222023
9月,捷克議長韋德齊(Miloš Vystrčil) 訪台 11月, 德國總理肖爾茨訪問中國3月,捷克議長艾達莫娃 (Markéta Pekarová Adamová)訪台
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Miloš Vystrčil)立法院發表演說,引用美國前總統甘迺迪著名的西柏林演講「我是柏林人」,以中文說出「我是台灣人」作結,表達他對台灣、自由價值的支持,語畢朝野立委紛紛起立鼓掌歡呼,掌聲不絕於耳。
取自立法院. 捷克參議院議長韋德齊2020率團訪台時,在立法院並發表演說,以「我是台灣人」作結尾,獲全場喝采。
總統蔡英文(前中)27日下午由外交部長吳釗燮(右)等陪同,在總統府接見捷克眾議院議長艾達莫娃(Marketa Pekarova Adamova)訪問團,與艾達莫娃(左)握手致意。 (圖:中央社)
蔡英文總統接見捷克眾議長艾達莫娃訪問團時表示,艾達莫娃在強大壓力下依然率團訪台,再次展現對台灣強勁的支持,這是台捷關係重要的里程碑.圖:中央社


       這則捷克的新聞在評論區擁入了超過6百多則評論,不少人因反對黨所煽動的「無意義的訪台」非常生氣,每則評論都有數人到數十人的討論。在最多回應的前150200則中,約一半左右的評論都集中在這個點上,有兩三千個人次點讚回應:

「和韋德齊一樣,艾達莫娃花人民的錢去一個免費及非常昂貴的旅程,沒有必要只是浪費錢」。

艾達莫娃在攻擊後回應

「儘管台灣的晶元廠的設立並非在我們國家,而是在德國的德勒斯登,但對我們來說這仍然是一項勝利。順帶一提,在德勒斯登是個策略性的選擇,因為它靠近我們的邊界,我們可望參與其中」。

她提到在現實的衡量下目前在捷克生產晶片是不可能的,但開始有一些成果,特別關鍵的是致力於相關人員的培育,並建立半導體研究中心,然而這是需要時間的。可以看到她是個有聰慧與看全局遠見的人,致力讓捷克有長期計劃,以完備足夠的能力進入整個生產的供應鏈中。
「因為訪問台灣的代表中也包括學界的技術領域。」

即使艾達莫娃當天下午就作出回應,許多和文章無關無的放矢仍繼續,例如一代政治比一帶爛,Škoda auto退出中國的事,雖然實在沒相關,也一起扯進來了。約三分之一的評論腦火於佩卡洛娃說這是勝利,並大加嘲諷。

那麼說在我們週圍的(建廠),但不是我們的,都是策略性的。太棒了」。

具體來說這是怎麼樣的一個勝利?…政府顯然沒有能力支持建設時,他們為什麼不正面面對」。

大約有10%左右的人真正認真的看過整篇文章,反思為什麼建廠不是在捷克,例如沒有資金和沒有足夠的基礎建設。有人淡定的用幾個字,回應那寫了數百字來批評韋德齊艾達莫娃的政治方式帶來多大的負面經濟效應、且認為中國才能帶來商業利益的人:

「我倒不會太傾中,他們就像俄羅斯。看了文章了嗎?我們有 1千 200億克朗支持建廠嗎?

有人說,

「我們不能借嗎?我們都能借錢來幫助烏克蘭人了。」

「勞動力市場?合格勞動力來源呢?我們有足夠的人嗎?

有人看不下去,要大家

「別在那哭號,腳踏實地些,我們是有錢嗎?還是有人同意把自己的退休金拿出來付給台灣人?」

然後,還有一些人是對台灣的失望,所以台灣人也被罵到了,

「台灣人首先是商人,哪裡下雨多就去哪裡」,
「台灣壓根不在意,邀請他們(捷克人)到台灣來是為了激怒中國,否則, 他們不會將政治與商業混為一談,他們也不在意中國是否和德國有良好的關係」。
 

從評論中看得出來,很多人只看了文章標題就進來開炮了,對文章內容沒有太多的著墨,這或許也與捷克的政治生態有關。捷克政黨多達81(2020年月10),但主要的兩大勢力,一邊是由5個政黨聯盟組成的執政黨SPOLU,另邊是兩個反對黨的在野黨(ANOSPD ),兩個陣營的支持者總是針鋒相對。因此,這個新聞的評論區也或許為反對黨的群眾找到利基,大加批評。除此之外,捷克人常說捷克人自己愛抱怨,愛批評政治,對政府什麼都可以批評,什麼都不滿。和台灣不同,他們對健康、食物、新開的餐廳沒有什麼熱情,而對政治,社會,時事等主題,有更多評論。

*************** 

緊接著隔一天8/10就陸續有其他文章出來,這一篇

台灣和片:在德勒斯登的捷克勝利

一開始就指出一個重點,建廠的討論不是現在才開始,如果要努力爭取的話,早在前政府(也就是批評艾達莫娃訪台的反對黨)時,就該作了。文章並著墨於捷克沒有足夠資金和基礎建設的問題。關於捷克勝利,它說明,德勒登靠近德捷邊界,對捷克來說有佔有很大的優勢,

「工廠周圍供應鏈結構的談判已經進行了很長時間,其中一部分將通過捷克,這在戰略和商業上都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且建廠對歐洲安全和減少對中國晶片依賴都有幫助」。

特別有一段篇幅挖苦了德國,批評了德國對中國的阿諛奉承:

「建廠持續數年,過程中中國對台灣和亞洲民主的威脅會越來越大,因為這個大案子或許讓德國在這段時間,至少會重新評估自己可恥輕率的對中國的諂媚例如,今年是10年來第一次正式地有歐洲部長層級的成員訪問台灣」。

這篇文章也吸引了超過500則以上的討論,批評者還是要艾達莫娃自己付旅費,批評她用納稅人的錢來與協助德國達成協議,批評還包括作者親台、過去台灣說要送口罩生產線卻食言的,用詞越犀利就有較多讚,只是不再一面倒的按讚回應,原因之一可能是對前政府在此事件的責任上被大大點出,例如有人說:

「不僅我們自己條件有限制,且現任政府上任時,談判早已進行很長一段時間了

「前政府什麼都沒作,一次的訪問就期待要達成上千億的投資嗎?」

即使有人繼續追打:

他們(執政黨)要承認(工廠沒蓋在捷克)是外交挫敗才對

「外交挫敗是兩國有談判才叫, 您真的無法擠出更多的愚蠢了。」

或有人挖苦:

「我們有一位台灣人在參議院,工廠還是蓋在別的地方?」(維斯特奇爾2020年訪問台灣時在立法院的演講內容,「我是台灣人」因此成為民主口號的象徵。)

有人回他,「文章都寫了,到底看不看的懂捷捷捷克文?」

接著取而代之的是較理性的討論、質疑、等,但可以看到,他們從不同角度討論所謂的捷克不可能,是不是真的不可能:

「德國擁有規模更大的汽車和晶片產業,作為一個較小的國家,我們沒有機會與之比較。 從邏輯上講,選擇德勒斯登是有道理的。」

有人不服氣,說

「我們的面積與台灣差不多,儘管他們有更多的人,而且當他們開始時,他們的情況比我們更糟糕,也比他們今天的處境更糟糕。」

回應說:

「但那是大約30年前的事了,即使在那個時候,他們也能生產出我們無法處理的東西。」

「要知道,在晶片領域要達到台灣的水平,意味著需要20-25年的投資、開發、培訓人才等而歐洲在這方面明顯落後。」

還是有人認為捷克也有這樣的技術,

「我從事電子產品製造已經 45 年了,我可以向你保證任何小作坊都可以處理這樣的事情

「但它們要能耐受在 -30°C + 50°C 的溫度,還有考量生產技術的價格、生產過程的自動化、質量合規性…」

從這來來回回的討論,可看到當有人質疑,就有較專業或有經驗的人出來說明,這是一個正面互動的過程。個人覺得看捷克人評論區討論很有趣,可以看到他們對事情的態度,不同於我們的思惟模式,還有他們的幽默感。有人說:

我覺得,有一些這裡的討論者搞混了晶片和和薯片(čipy a čipsy )

有人當然也肯定捷克與台灣的合作及投資,

「已經超過中國很多倍了,還有台灣與歐盟策略性的合作,可以不用害怕中國」。

***********************

       在捷克的新聞沸騰時,反觀台灣的新聞,似乎沒有想到會把台積電決定在德國設廠的事,聯想到捷克至台灣的訪問,以及捷克對結果的失望。個人認為,捷克人對自己國家是非常有向心力的,但常用嘲諷、挖苦、黑色幽默的方式表達。這些意見並非只因反對而反對,而是缺少溝通,即使艾達莫娃的確在自己的回應中寫著:

「我們正在建立一個半導體研究中心,在這個領域擁有足夠多受過教育的人才絕對是至關重要的。」

仍有人認為艾達莫娃在說謊,寫到

「從台灣旅行回來後,(艾達莫娃)明確宣布,我們與台灣的一家晶片廠達成了一定的協議 」。

從中看得出來人們常傾向於看自己想看的,跳過對繁鎖事實的了解,所以對政府來說,溝通應該不嫌多。有人問:

「既然局勢(廠地點)已定,德國有更好條件,我們沒希望,為什麼還要浪費錢去訪問?」

艾達莫娃其實也在回應中說明了,只是人們較難一下子理解,台灣人長期浸淫在半導體產業的相關新聞,即使一般民眾也稍有概念,知道台灣有科學園區,知道半導體產業聚落。再者,台灣人愛投資,愛談財務自由,因此也知道半導產業鏈有其上、中、下游各個公司組成,各有專精,在台灣半導體產業都扮演重要角色。但捷克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人們有相對高的文學,藝術,美學素養,愛好大自然等等,這樣的不同,看來具體容易,但實際互動時,常讓彼此互不理解為何對方會不了解。

然而台灣人知道「食果子拜樹頭」,捷克訪台後,得利於捷克帶來的連鎖反應,許多歐盟成員國高層的外交互訪,使台灣在國際上的能見度跨出了一大步,台灣對捷克心存感謝,值得花更多的心力在促進雙方的了解與溝通。但畢竟兩地相距遙遠,雖然有相同的維護自由民主的意識形態,畢竟還有很大的文化差距。從互訪到真正的了解合作還有一段路要走。不同於台灣的新聞後看到的評論,大多是攪和了中國大陸網軍(或許也有台灣的網軍),只剩荒謬的謾罵,捷克的評論區環境即使有黨派間的針鋒相對,仍是同心希望國家可以強盛,可以看到較真實的個人意見,對政治外的社會議題有不同層面較廣的立論,因此還是值得透過人們的討論,希望能促進彼此的了解與溝通。

關於

捷克前議長 Jaroslav Kubera
向捷克前議長 Jaroslav Kubera 致敬!。圖片來源:取自 Vendula Vinšová 臉書粉專。 台灣的國際地位和能見度跨了一大步,最該感謝的人應該是他